您现在的位置:

运动养生 >> 正文 >

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

你知道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吗?甲状腺功能指标主要标志着甲状腺是否正常,是否发生病变,如果你怀疑自己甲状腺功能异常,可以去医院做甲功五项检查,接下来小编告诉你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。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

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促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,调节生长发育,提高组织的耗氧量,促进能量代谢,增加产热和提高基础代谢。当甲状腺功能紊乱时,会发生甲亢或甲减。

其中,甲状腺素(T4),三碘甲状原氨酸(T3)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合成,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(TSH)刺激下,经过一系列的变化,被释放入血液,在血液中大于99%的T3,T4和血浆蛋白结合,其中主要和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结合,此外还有少量和前***,***结合,只有约占血浆总量0.4%的T3和0.04%的T4为游离的,而只有游离的T3,T4才能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,和蛋白结合的部分则对游离的T3,T4起调节,稳定作用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主要受下丘脑-垂体-甲状腺轴的调节。血液中游离T3.T4水平的波动负反馈的引起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增加或减少。TRH主要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和释放TSH,TSH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甲状腺球蛋白合成,并对甲状腺素合成中从碘的摄取到释放的各过程均有促进作用。

甲功能五项检查应包括哪些

甲状腺疾病是颈部的好发病之一,甲状腺是颈部重要的组织之一,他所分泌的激素适当时,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的必备因素,而当这些重要的激素分泌或多或少均会导致身体的异常,发育期间的孩子会影响其发育,承认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。

1、(FT3)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:

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FT3)还可以增高甲亢、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型甲状腺功能的亢进。减低见于甲状腺的功能减退,一般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FT3)正常值度如下: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FT3)正常值:2.63--5.7pmol/济南癫痫病L,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(FT3)4~10pmol/L。主要是用于观察甲亢和甲减药物治疗的效果。

2、(FT4)游离甲状腺素:

用于升高:甲状腺机能亢进降低,减低甲状腺机能减退,一般人(FT4)游离甲状腺素正常值:11.5~22.7,主要是用于测诊是否为甲状腺机能亢进,以免误诊。

3、TSH促甲状腺激素:

TSH促甲状腺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机能的激素,具有促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、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作用。一般人TSH促甲状腺激素正常值:2-10mU/L。主要是用于检查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否正常。

4、Anti-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

血清ATGA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特异性的指标,80%~90%的慢性甲状腺炎病人及60%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此值可呈强阳性。一般人ATG为阴性,数值在0-85之间为正常值。是检查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。

5、Anti-TPO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

桥本(Hashimoto)甲状腺炎患者在血清中ATG检出率可达90%-95%;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检出率40%-90%不等,检出率高的可能与部分病例属于桥本甲亢有关;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者检出率65%左右。一般人正常值≤1∶32。(间接血凝法)主要是通过检查,按分析报告来为患者确定治疗方法。

甲功五项检查要多少钱

甲功五项是甲状腺疾病诊断中最基本的检查项目。在甲状腺炎、甲状腺结节、桥本氏甲状腺炎中,甲功五项检查报告,可以全面反应甲状腺各项功能指标,是甲状腺疾病诊断的基础。目前各医院的检查标准各不一样,费用也是不一样的。

做甲功五项需不需要空腹

检验必须空腹,空腹时间一般为8-12小时,对于初次检验肝功者,尤应如此。

患者在进行抽血检查前一天最好禁酒类,这是因为肝功检查多项内容测定值与饮食有一定关系,如饮酒易使某些血清酶值升高,进食油腻食物后可以使血脂增高等。因此,肝病患者在做检查时一定要注意空腹,以保证能做出科学的诊断结果。

甲功五项检查前的注意事项

1.检验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吃太油腻、太辛辣的食物,此类食物可使血脂试验明显增加,因此需在抽血前10小时禁止食用含脂肪类多的食物为佳。

2.检验前若患有感冒,最好在感冒治愈后7天再做检查,因为感冒可能影响肝功检测结果。

3.检验前宜进食一些清淡的食物;最好不要吃含有丰富胡萝卜素、叶黄素的食物,因为可能会使血清呈黄色,影响黄疸指数测定结果。

4.检验前最好不饮酒;禁服某些药物,因为服用药物可能会影响肝功检验的准确性。

5.检验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,感染了乙肝一定不可忽视定时检查。

尿素氮的正常值是多少?尿素氮为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,90%以上通过肾脏排泄,其余的则由肠道和皮肤排出。当肾脏发生各种病变,会引起血液尿素氮浓度升高。血液中尿素氮的含量是肾功能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。那么,尿素氮的正常值是多少呢?一起来了解下。

一、认识尿素氮:

尿素氮是了解肾脏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。当尿素氮超过正常值,就很有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。正常情况下,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(尿素氮/Scr)值约为10,高蛋白饮食、高分解代谢状态、缺水、肾缺血、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,均可使比值增高,甚至可达20~30;而低蛋白饮食,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,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。

二、尿素氮的正常值:

新生儿:1.4~4.3mmol/L。

儿童:1.8~6.4mmol/L。

成人:2.5~6.4mmol/L。

>60岁:2.9~7.5mmol/L。

三、影响尿素氮值的因素:

尿素氮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二个方面。

1、生理性因素: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,男性比女性平均高2~3mg/dL。

2、病理性因素:

(1)肾前性:剧烈呕吐、幽门梗阻、消化道大量出血、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。

(2)肾性:急性肾小球肾炎、慢性肾炎、慢性肾盂肾炎、肾病晚期、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性肾炎。

(3)肾后性疾病:前列腺肿大、尿路结石、尿道狭窄、膀胱瘤导致的尿路受压等。

四、尿素氮的临床意义:

增高

1、器质性肾功能损害:(1)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盂肾炎、间质性肾炎、肾肿瘤、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。(2)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,尿素氮可无变化,但GFR(肾小球滤过率)下降至50%以下,尿素氮才能升高。因此血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。但对慢性肾衰竭,尤其是尿毒症尿素氮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: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/min,血尿素氮(9mmol/L;肾衰竭失代偿期,血尿素氮)9mmol/L;肾衰竭期,血尿素氮)20mmol/L。

2、肾前性少尿:如严重脱水、大量腹水、心脏循环功能衰竭、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、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。此时尿素氮升高,但肌酐升高不明显,尿素氮/Cr(mg/dl)10:1,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。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,尿素氮可自行下降。

3、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、高热、上消化道大出血、大面积烧伤、严重创伤、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、高蛋白饮食等,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。以上情况矫正后,血尿素氮可以下降。

降低

急性肾小管坏死。血肌酐和尿素氮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,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,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,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。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,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。

不过要说的是,看化验单是一个综合的判断过程,只有在全面掌握病情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
温馨提示:尿素氮值偏低或是偏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,到正规的尿毒症医院去做个详细的检查,以免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
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是多少?谷丙转氨酶又名谷氨酸转氨酶,简称GPT。GPT主要存在于肝脏、心脏、和骨骼肌中,其检测值是肝脏功能是否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。那么,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是多少呢?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。

一、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:

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5~40U/L。高于40u/L即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。

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,只要有1%的肝细胞坏死,就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。假如超出正常范围,医生会建议再查一次,排除由于实验室设备故障和操纵错误等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。

二、谷丙转氨酶的检测结果意义:

1、显着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。

2、中度增高,肝癌、肝硬化、慢性肝炎及心梗。

3、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。

三、谷丙转氨酶的临床意义:

如果谷丙转氨酶血清值超过正常上限2~3倍,并持续两周以上,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的可能,但须排除嗜酒、化学药物中毒等对肝脏的损害;接触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、某些重金属、砒霜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)及生理状态下,如过度劳累、剧烈活动(乳酸在体内大量生成、积聚,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,致使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,引起转氨酶升高)月经期时等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性升高。

谷丙转氨酶升高要根据相关检查、结合病史、症状、体征等来综合判断。当乙肝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,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时,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。转氨酶水平越高,说明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越活跃,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就越好。此时就是乙肝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期。

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危害主要就是对患者肝脏的损害,导致肝细胞不断损伤。同时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危害就是对导致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能力降低,从而使得药物代谢和身体毒素得不到及时的排出,又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。可以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,如果不加阻止,其病情发展的后果是相当严重。

看了以上的介绍,现在你知道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是多少了吧。

© http://jkcp.ygawi.com  养生小知识网    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