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

运动养生 >> 正文 >

如何远离“离退休”综合征_养老_

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

1.1、培养个人兴趣

退休族产生"退休综合征”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退休后无所事事,从而产生空虚感。因此避免"退休综合征”的主要办法是转移退休族的注意力,让他们有事可做,其中最简单的一招就是培养各种兴趣爱好。

1.2、与外界交流

有些老年人以为退休了就应该把生活重心转到家庭中来,于是只和自己家人交流,不再与外界交流,甚至奉行"四不政策”:不串门,不访友,不写信,不打电话。与世隔绝,把自己封闭了起来。

思想需要切磋,感情需要交流,技艺需要磨砺,因此经常到亲戚朋友、老同学、老同事、老邻居等的家里转一转,聊一聊,或经常给他们打打电话,既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和眼界,同时也会平添许多生活的乐趣。

1.3、适当发挥余热

从精神层面上讲,退休后发挥余热还可以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忙碌度和紧张感,进而转移注意力,不会觉得生活无聊。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余热体现自身价值,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。

1.4、坚持终身学习

许多人产生"退休综合征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内心产生了自卑感。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其感觉与时代脱节的自我暗示。一旦出现这种想法,部分老年人就会自暴自弃,觉得自己老了,不中用了,想着得过且过,不再愿意去学习新事物。

然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,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超乎想象。退休族年事已高,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远不如年轻人,但这不代表老年人就可以不用学习,不用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。

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,由此,当事者在生活内容、生活节奏、社会地位、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?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,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,甚至引起疾病,即所谓的"离退休综合征”。

老人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,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,从交往范围广、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、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。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,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"无足轻重”的小人物。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,离退休综合征就会由此产生。

长期习惯于繁忙的工作,虽也时有抱怨,但毕竟是将此视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?离退休后过起悠闲的生活,这种事物、环境、工作、生活发生的突然性的改变,会产生短暂的情绪反应,导致心理上的淡漠和变态?一段时间后如不能顺应角色的改变,未完成心理上自我调整,终日闷闷不乐,无法控制情绪,排除孤独寂寞之感,心理上会转向"内攻”,而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。

此外,当事者已进入老年期,机体正处于衰老、退化阶段,如对离退休这一重大生活事件发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,则很容易破坏人体的内环境稳定,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,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而使心身功能发生障碍?

1、无力感

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,认为自己还有工作能力,但是社会要新陈代谢,必须让位给年轻一代,离退休对于老年人实际上一种牺牲。面对"岁月不饶人”的现实,老年人常感无奈和无力。

2、失落感

在离退休前,一些人事业有成,受人尊敬,掌声、喝彩、赞扬不断,一旦退休,一切化为乌有,退休成了"失败”,由有用转为无用,如此反差,老年人心理上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。

3、无助感

离退休后,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,社交范围狭窄了,朋友变少了,孤独感油然而生,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、无助和无所适从。

4、无望感

无力感、无用感和无助感都容易导致离退休后的老人产生无望感,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。加上身体的逐渐老化,疾病的不断增多,有的老年人简直觉得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,油干灯尽了。

1、睡眠差

睡眠差必然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,比如血压升高,身体抵抗力下降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。

2、易痴呆

研究发现,对生活没有热情的退休者更易痴呆。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,导致负责处理爱好、艺术等信息的右脑未得到锻炼。若短时间内无法调整,左脑活动量也会下降,容易引发痴呆。

3、身体小毛病不断

多项研究发现,退休老人更容易出现头痛、晕眩、腹部不适、四肢无力等症状。

4、早亡风险大

研究发现,过早退休的男性67岁前死亡危险几率大大增加。每早退休1年,危险就会增加13.4%。

© http://jkcp.ygawi.com  养生小知识网    版权所有